地膜被“百日攻坚”,种地不让用地膜?误解了,农民应该拍手叫好|每日短讯

为卿画眉说三农   2023-04-21 06:44:03

地膜在农业生产上已经被广泛普及应用,尤其是在果树、蔬菜能附加值较高的园艺作物生产上,普及率更高,这得益于地膜在防杂草、提升地温、保墒、增进果实着色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良好效果。

但是,最近一则农业农村部联合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的地膜“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却让不少农民朋友心头一紧:茎秆禁烧这篇还没翻过去,莫非地膜又不让用了?


(资料图)

其实这是个误解,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百日攻坚”的对象是查处“非标地膜”的生产、销售与使用,其中还包括了不依规回收废旧地膜的做法。那么,这一措施对农业生产会带来哪些影响?有没有可行性,会不会“防空炮”呢?

什么是“非标地膜”

非标地膜简单来说就是超薄地膜,即,厚度小于0.01毫米的地膜,在以往生产上,以0.008毫米厚的较为典型。这类地膜不符合对农膜强制执行的《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2017国家标准,也就是说这类超薄地膜实质上属于不合格产品。

“非标地膜”为什么会被“百日攻坚”

有生产经验的农民朋友对超薄地膜应该有较深的感触,这类膜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厚度过小,耐拉伸性能以及保温等性能都较差,其中黑色地膜还会因太薄而会有较多的光线透射进去,从而削弱防草效果。

更不容忽视的是在生产结束后的清园过程中,这类地膜回收起来更为困难,稍微用手一拽就会撕破,并造成压土部分的地膜残留的土壤中,有些生产马铃薯等大田作物的地块,甚至会为了省事,而直接把地膜旋耕进土壤,这会大大增加土壤的“白色污染”。

保护耕地红线就是保护粮食供给安全的共识之下,土壤中地膜残留量的加大,却在为单位面积上农作物的生长与产量带来威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 残留进土壤中的农膜会将原本上下通透的土壤毛管给截断,因降雨等造成田间积水过多的情况下,水分会难以下渗到深层土壤,而在土壤干旱缺水的时候,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又难以及时补充到根系集中分布的浅土层,这样一来作物就更容易发生腌渍涝害或干旱缺水,并会连带降低土壤养分的转移和利用。

其次, 土壤中的残留地膜会影响根系生长,因为幼根在遇到地膜阻挡的情况下,生长就会变得更为困难,不利于保持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良好吸收运输功能,尤其是对定植初期的蔬菜幼苗,植株较为柔弱,根系穿透能力较差,更容易造成缓苗慢等不良后果,对直播的种子来说,还容易降低出苗率。

其三, 地膜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韧性通常会在里面加入增塑剂,增塑剂的主要成分是以邻苯二甲酸酯为代表的各种脂类化合物,在地膜的降解过程中,这些脂类物质会给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其典型的体现就是抑制叶绿素合成、破坏叶绿素结构,造成的结果就是引起叶片黄化甚至脱落,进而降低植株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的能力。

好举措,能否落地,需要治标更需要治本

从超薄地膜给农业生产和土地带来的这些不良影响来看,四部门所开展的非标地膜“百日攻坚”专项活动,是一个值得农民朋友拍手称快的好举措,但是,目前地膜的应用范围太大,覆盖面太广,就像整治“秸秆焚烧”一样,在执行起来并非易事,所需要的人力成本太过高昂,甚至出现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

秸秆焚烧尚可以通过卫星监测,产生的烟雾肉眼也很容易发现,相比之下,对地膜回收规范性的监督上,则会因为不易被发现而加大难度,因此,如果是着眼于田间地头的地膜回收来整治非标农膜,恐怕是杯水车薪。

“百日攻坚”要真正事半功倍的高效做法应该是立足于“源头治理”, 也就是集中人力查处为了节省成本提高利润而违规生产非标农膜的厂家,非标农膜没有了“源头活水”,流通与使用环节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你对非标农膜“百日攻坚”行动怎么看?会不会成为“空炮”?对农用地膜带来的生产和环境问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看法。

猜你喜欢
最新资讯